没有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武汉大学图书馆工作网 >> 工会工作 >> 馆员风采 >> 正文

  [推荐]普世的情怀  博爱的风范         ★★★ 【字体:
普世的情怀 博爱的风范
——从李时珍的形象塑造谈起
作者:郑文红    工会工作来源:理科分馆    点击数:4023    更新时间:2012-11-18    

2012年10月25日,我随武汉大学图书馆的全体党员一同到“医圣”故里——湖北省蕲春县,参观了李时珍纪念馆。通过讲解员的解说,我对李时珍的生平,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参观后,我不禁想,一个400年前的医生,为什么能够在当代成功“复活”,为什么能够扎根在万千百姓的心中?通过这次参观以及对相关资料的查阅,我对这一问题做了以下思考。
    1.古代的百科全书的形象塑造
    李时珍是我国明代伟大的医学科学家。400多年来, 他的《本草纲目》以及其它著述对中国乃至世界医学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迄今,《本草纲目》的中文版本已达近百个, 还被译成英文、日文、法文、德文、俄文、拉丁文、朝鲜文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广为传播,甚至被伟大的科学家达尔文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正是由于他对世界医学史研究的重大贡献,所以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也正是他杰出的医学修养和人格的魅力,使得他在当代“复活”提供了源头之“活水”。
    2. 大众文化,特别是电影故事对民众产生的深刻感染力
李时珍的形象也离不开荧幕的塑造。“在张慧剑的笔下,李时珍不仅仅是本草集大成者《本草纲目》的作者,而且是一个淡泊名利、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不畏强权的医家,并且有着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电影,拉近了医生和普通人心灵的距离。即使对一个小学生来说,李时珍的形象也显得十分高大。很多小学生斗认为李时珍不是不愿考科举、当官,而是出于普世的情怀放弃了这一想法。正是这种对人类生命的终极关怀,这种超越肤色、人种、职业和时代的理念,使得他在民众心中产生了巨大冲击,成为后人景仰的“医圣”。
   3.学界研究——世界知名人士对李时珍贡献的点评
达尔文、李约瑟等人对李时珍作品的引用及对其个人与科学成就的研究,使得李时珍引起了西方国家的关注。与此同时,国内学界的探讨与研究,也使得李时珍开始在当代“复活”。
1956年2月,李时珍陵园修好,薪春县人民政府去专函请求中国科学院第一任院长郭沫若题字。郭沫若于同月题写了如下赞词:“医中之圣,集中国药物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1892种药物说明,广罗博采,曾费升年之弹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李时珍乃十六世纪我国伟大医药家,他在植物学研究方面,亦为世界前驱。郭沫若,一九五六年二月。”数年以后,郭沫若又有题词:“李时珍是伟大的自然科学家,他在药物学中尤其有特出的成就。他的本草纲目记载药物近两千种,具有总结性与创造的特色。使中国医术得以推进,人民健康有所保障,他已被公认为世界第一流科学家中一位显著的人物。要永远向他学习。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十四日,郭沫若。”正是类似的无数名人志士对李时珍热情洋溢的歌颂,使得李时珍在当代“复活”有了更大的动力,
 4.系列的纪念馆和动态的纪念活动
把李时珍的学术成就进行直观的展示,是李时珍能够在当代“复活”的又一重要原因。这其中,杰出的例子就是李时珍纪念馆的修建和各种纪念活动。
    今日的李时珍纪念馆,由本草碑廊、纪念馆、药物馆、百草药园、墓园五大部分组成。本草碑廊内壁嵌有李时珍画像碑、《李时珍传》、《本草纲目原序》和128种本草标本图碑。碑廊之后,是纪念馆,系一四合院。这里安排了明代薪州城模型展览、李时珍纪念展览、李时珍行医塑像展。展览以大量的文物、 照片、文献资料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李时珍的生平及《本草纲目》的伟大成就。药物馆分别展出了历代本草著作,古代医药学家塑像,动、植、矿物药标本和全国各省市重点制药厂生产的名优特中、西药产品。出药物馆,便是面积为十
五亩的百草药园,这里栽种了一百多种中草药,一年四季花香叶绿、千姿百态、供人欣赏。在百草园之后便是早期建成的李时珍陵园了。
   对李时珍的各种纪念活动,如国内和国际学术活动,及在当地开展的李时珍药材国际交易活动,也使得李时珍的形象更好的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参观当天,图书馆员几乎每人都购买了一包艾叶制成的泡脚中药材,这其实也是对李时珍的一种缅怀。
   李时珍的形象,已经成功地“复活”在当代。李时珍不仅仅是 “药物学集大成者”,还是“伟大的自然科学家”,而且是“世界第一流科学家中一位显著的人物”。我认为他已经远远超越了作为一名名医的职业范畴,以他普世的情怀和博爱的风范树立了一座彪炳前秋的丰碑。

 

 

(本文作者:郑文红)

工会工作录入:金奕    责任编辑:工会文体活动 
  • 上一篇工会工作:

  • 下一篇工会工作:
  • 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作风建设 | 专题网站 | 投稿信箱 | 馆内邮件 | 馆内培训 | 查找馆员 | 关于我们 | 管理登录 | 
    Copyright 2009-2022武汉大学图书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