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武汉大学图书馆工作网 >> 工会工作 >> 馆员风采 >> 正文

  图书馆员读《哈佛亚洲研究学报》有感         ★★★ 【字体:
图书馆员读《哈佛亚洲研究学报》有感
作者:郑文红    工会工作来源:理科分馆阅览部    点击数:6716    更新时间:2013-4-24    

中国文化或中国学者,哪些已经走入了西方学者的视野?或者说西方是通过什么文献了解中国、日本和东方文化?作为一名图书馆员,我常想在武汉大学图书馆能看到此类出版物该是多么地幸运。

对于美国的东亚图书馆的严革和发展,我早先的印象来源于阅读香港冯平山图书馆赠送给我馆的一本《冯平山图书馆金禧纪念论文集》(1932-1982)中的相关文章。此外,我还阅读并介绍过《哈佛图书馆通讯》(Harvard University Bulletin)(我馆通过Cashl获得资助的外文社会科学—图书馆学期刊),对于中美图书交换的历史和美国对东亚的研究兴趣甚浓。

20133月底,理科馆E5入藏了一套《哈佛亚洲研究学报》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时间跨度为1936年至1988年,杂志大体连续,间或有断。该刊的语种主要采用英文,鲜有法文。书中的注释鲜有中文繁体或着是日文汉字或假名。该刊获得的渠道属赠送和交换期刊。

看着这套跨越了太平洋的海浪,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风云,记载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凝结着哈佛大学与武汉大学的友好来往的情谊的期刊,我心潮起伏,仔细地研究。 

     一.       刊物的装饰   这套杂志封面为淡灰色,长为25厘米,宽为17.5厘米。封面上写着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几个粗体的黑体字,下面依次是年、卷和期、主编、出版社和出版年的信息,整个封面没有任何花色装饰。这种从设计到内容均为简朴的风格,从创刊号开始一直延续到我们所能看到的1988年。   

二.         刊物的内容和栏目  《哈佛亚洲研究学报》(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为哈佛燕京学社出版物,创刊于1936年。该杂志为起初是季刊,后改为半年刊,以古典文学和古代史为主,论文一般都在3-4万字以上。该刊重点研究亚洲国家的文学、历史、哲学、语言和宗教。就研究的国别而言,侧重于对东亚和中亚各国的研究。

学报的栏目:学报的栏目也相当稳定。大致上由论文(artical)、短札(note)、书评(review)、书评论文(reviewpaper)四大部分构成。此外,还有书目和待评书目(BibiographyBooks received)、更正(Corrigenda et Addenda)、论文格式(Style sheet)和引得(Indes 等。学报对书评特别重视。高质量的书评,对读者选书和读书起到了很好的指南作用。   

三.刊物的背景和特点   关注传统的汉学 作为美国最早的汉学研究机构,哈佛-燕京学社久负盛名。哈佛-燕京学社成立于1928年,哈佛-燕京学社的六任社长都是汉学家,他们是叶理绥、赖世和、佩泽尔、克瑞格、韩南和杜维明。与1955成立的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相比,哈佛-燕京学社更专注于传统汉学。

以学术立刊 除了1942年到1945年即第二次世界大战间缺了二卷,19601965年之间断掉三卷以外,总是保持着每年两期(开始是每年四期)的出刊频率。其追求学术进步持之以恒 ,令人肃然起敬,但学报上从未刊发过一页广告,也从没有一篇无关学术的文字。 我们不难看出最早闯入西方学术界眼中的中国文化名人及其作品。陈寅烙的《韩愈与唐代传奇小说》在《哈佛亚洲学报》的创刊号1936年第1卷的第1期上发表,陈氏在推送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上的著名的学术圈,功不可没。陈氏擅长以共时性的角度 在新旧资料中发现唐传奇小说问题。此外,对中国学者和作品的研究,如对闻一多的研究,对鲁迅的研究等也是通过《哈佛亚洲学报》向学界介绍中国现代文化的。对中国文化研究的主题有:传统思想和礼仪、宫廷诗歌、佛教思想等。

记载中、美图书交换的最早的历史  《冯平山图书馆金禧纪念论文集》(1932-1982)中有一篇由钱存训撰写的《美洲东亚图书馆的沿革和发展》,该文指出中、美图书交换和东亚藏书的开始为18691912年,美国最初向中国购买的书籍有十种:《皇清经解》、《五礼通考》、《钦定三礼》、《医宗金鉴》、《本草纲目》、《农政全书》、《骈字类编》、《针灸大全》、《梅氏丛书》和《性理大全》,共934册,至今还很完整地保存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书库中。这是美国东方文库的始祖,也是中国和美国两国间图书交换的开始。钱氏对美国早期的亚洲研究的收藏多有研究,曾在其《中美书缘》、《美国早期的亚洲研究》等著作中多有论述。

在《哈佛亚洲学报》,1964年—1965年,第25卷,我找到了由钱存训撰写的《中国和美国出版物交换的开始》(First Chinese-American Exchange of Publications)一文,钱氏对18691912年,美国最初向中国购买的书籍有十种书籍做了详细的描述。《皇清经解》、《五礼通考》、《钦定三礼》、《医宗金鉴》、《本草纲目》、《农政全书》、《骈字类编》、《针灸大全》、《梅氏丛书》和《性理大全》。以上的十种书出版年跨越了400多年,包括1416年在北京出版的《性理大全》(有关心理哲学的书),1837年在贵州出版的《农政全书》(百科全书)等在内。在这十种书中,自然科学有四种,哲学的书有一种 ,数学的书有一种,有关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有3种,百科全书一种,有关中国字的读音的书一种。

从不同的信息源,让我更加确信以上十本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对文化的研究是没有国界的。我们也应该看到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士并不只是限于中国学者的范围内,如对《金瓶梅》、对孔子和老子的研究已经不局限于了中国学者范围内的人士。欧洲人、日本人和中国人等对此中国古典文学均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Richard Lane的《日本现代小说的开端—16001682》在《哈佛亚洲学报》1957年第3-4合卷上刊登,介绍了日本现代小说的概貌,此外,也有作者对。

至今为止已有七十多年历史的《哈佛亚洲学报》(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简称HJAS)体现了哈佛大学汉学研究队伍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汉学界的发展走向,以及西方学者对汉学的特殊兴趣点,当然也包括对日本的研究。

四.该刊对我们的启示

第一,美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值得我们反思。当然,美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不无和美国的价值观相互联系。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哈佛亚洲学报》在沟通中西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桥梁作用。最早闯入西方学术界眼中的中国文化名人把中国文化的符号带向了更为广阔的视野,促进了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直到今天,西方人谈到中国,还是离不开“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家文化。谈到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还是离不开陈寅烙、鲁迅、闻一多等人的贡献。因此,《哈佛亚洲学报》在向西方推介中国学者等方面功不可抹。

第二,当代中国从“速度发展”向“科学发展”转型,就是要建立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而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的建立是以文化的发展的软实力为其支撑的。在当今文化多样化的时代,我们对传统文化有必要做深入地学习和了解,而借鉴《哈佛亚洲学报》,进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的传播情况,就是一条好的渠道。18691912年,美国最初向中国购买的书籍有十种书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是多角度和多学科的。因此,我们对美国文化的了解和研究就不能限于文学、文化、哲学,还包括自然科学,横断学科、跨学科等的研究。经典的官方文献、自然科学大成和百科全书是每个图书馆的馆藏基础和交换资本。对武汉大学馆藏的软实力做更加深入地研究,结合读者的最新需求,会使我们的服务更有长效的发展。

第三,扩大赠送和交换的渠道。就图书馆的馆藏建设而言,对于 《哈佛亚洲学报》这样的在世界范围内有重大影响的期刊,我们应该想办法把整套配齐。对于创刊号,更是要着力保护好。 与《哈佛亚洲学报》相互关联的是哈佛大学出版物——《中国文学论集》(Studies in Chinese Literature)。该书的很多文章从《哈佛亚洲学报》选出。武汉大学图书馆现在还没有此书。相信随着武汉大学图书馆与哈佛燕京图书馆的合作的深入,武汉大学图书馆的有关哈佛的出版物的收藏会越来越完善。

作为一名图书馆员,能够在阅览室里早于读者看到交换、赠送的期刊,有责任和义务在最短的时间里整理好刊物并以读者最适宜的角度介绍刊物,是一件让馆员和读者均受益的事情。借助编译,馆员可以提高自身的外文、图书馆的知识水平,以更全面的知识更好地服务读者需求。

工会工作录入:金奕    责任编辑:工会文体活动 
  • 上一篇工会工作:

  • 下一篇工会工作:
  • 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作风建设 | 专题网站 | 投稿信箱 | 馆内邮件 | 馆内培训 | 查找馆员 | 关于我们 | 管理登录 | 
    Copyright 2009-2022武汉大学图书馆版权所有